如东地名散谈——第九章(第2节)
[发布日期:2017-09-19 ]  

第二节    道  观

   

道教,是中国汉族的本土宗教,所设宗教场所有名道观,亦有称庙、庵等。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,道教神仙的阵容渐行渐大;人们对道教的理解亦越来越宽泛,将许多民族英雄、历史名人列入道教之神加以供奉。有鉴于此,本节不以道观名称归类,而以主供对象,大致分为原教神仙、人物原型、人神三类。

原教神仙类。

   上真观 位于掘港西街与竖街交界处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三元居委会境。此观又名真庙、真武庙,建于明代,有山门、真武殿、玉皇宫三进。清光绪年间,由主簿张梦熊与当地绅董筹款再修,增建戏台、仪门、过殿、厢房。此观因供奉主北方之水的真武大帝而名。

上真观有山门和东华门、西华门,三门两侧均有楹联。山门有楹联一副:“唯道唯德诸恶莫作,克勤克俭众善奉行。”东华门有楹联两副,其一:“青牛西去,紫气东来。”其二:“移南辰定北斗开天辟地,画八卦分五行炼海烧山。”西华门亦有二联,一为:“道贯乾坤,德育天地。”二为:“炼精化气养身修世间上乘之道,诚意正心格物做天下第一等人。”观中还有一联:“入真门秉真教参透真玄真自在,来妙境达妙理顿开妙道妙通神”。细读这些楹联主要是宣传道教,褒赞道家。今上真观重建于掘港镇区东北部。

掘港大王庙  位于掘港市河西端北侧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三元居委会境。此庙建于清朝初年。道光十六年(1836)汪桐为祀唐朝大历年间(766-779)黜陟使李承筑捍海堰之功而倡修。此庙有山门、大殿、关帝楼三进。山门又兼戏楼。但史学家管劲丞认为不是祀李承,而是为祭祀金龙四大天王所建。故而名为大王庙。清末民初 缉私营入驻庙中,香火渐失。

新店大王庙  位于新店西南部,今属新店镇新联村境。据称此庙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正殿供奉福、禄、寿、喜、财五尊神像。其塑像形象逼真,栩栩如生,颇具王者之气,于是当地民众便称此庙为大王庙。建庙时曾刻有石碑,以记盛事。今石碑仍存。

马塘三官殿  此殿位于马塘大街东首,今属马塘镇区境。此殿建于清乾隆十六年(1751),为一进三堂即山门、穿堂、大殿。大殿供奉三官大帝,故名。“三官大帝”始自对传说人物尧、舜、禹的崇拜。汉末道教兴起后,即以天、地、水为三官。三官各司其职,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

洋口三官殿  位于洋口西南部,今属洋口镇新坝村境。据传400多年前有若善和尚云游至此,见一块荒地风水甚佳,即生建庙之念。于是四方化缘,还至南海参拜了观音菩萨。若善历时三年,募集到巨资,建成三官殿,时为明嘉靖年间(1522—1566)。

三元宫  位于石甸街东首,今属双甸镇石甸居委会境。该宫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),占地5亩,面南正对串场河。山门有6间房屋一字排开。山门之后有3间敞厅,再后便是大殿。大殿正门上方嵌有“三元宫”三金色大字,殿内供奉三元大帝。北魏时,将三官与三元相配,上元为一品九气天官紫薇大帝;中元为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;下元为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。但此三元宫之“三元”另有他说。据传,此宫是当地陈氏家族为纪念族中陈子春三子而建。据《陈子春》一书记载,陈子春科考金榜题名,入朝为官,后与当朝宰相殷某之女殷凤英喜结连理。婚后二人相敬如宾,共生三子。此三子长大成人后亦先后考入仕途,官袍加身,成为上卿。陈氏宗族以此为荣,称三兄弟为“三元”,即长兄为上元,二弟为中元,三弟为下元。为光宗耀祖,特建此庙,冠名三元宫。

文昌宫  位于掘港镇区东北部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民主居委会境。此宫建于清初,大殿供奉文昌帝君。文昌帝君是学问、文章、科举士子的守护神。据称蜀地张亚子曾仕晋为将,临阵战死。蜀人为之立祠祭祀,尊为梓潼神。传说有赴京赶考士子经此,多有至庙中祭拜,屡屡显灵。经历代帝王加封,至北宋元祐三年(1316),被仁宗帝封为“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”。自此与道教中的文昌星神合二为一,简称文昌帝君。

掘港龙王庙  位于掘港东街东首北侧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境。龙王是神话中统领水域,掌管兴云布雨之神。掘港龙王庙建于清初,座落在高约10米、直径30米的土墩上。有山门、大殿等10多间房屋。大殿内朝南供奉金身泥塑龙王座像,朝北供木雕龙王行身像。行身像可在求雨时抬着出行,直至雨下方才归位。

童店龙王庙  位于童店北部,今属掘港街道办事处银杏村境。此庙建于1912年,是一座仅有3间房屋的小庙。据称,清朝末年,银杏埠子一带夏季数十日不雨,土地干裂,庄稼枯萎,民众多病。乡民们自发地在一高墩上泥塑盘龙一条,请来一位名中带“龙”字的张裕龙率众求雨。大家许愿,若龙王在三天内布施大雨,将为龙王修庙宇,常年烧香上供。两天后,天降大雨,旱情解除。事后,张裕龙率众乡亲还愿,筹集资金,在土墩上建庙,重塑盘龙金身,常年供奉。

马塘龙王庙  位于马塘镇西首串场河北岸,今属马塘镇区境。此庙建于清光绪十九年(1893),大殿供奉金龙四大王。大殿上方悬挂一匾额,上书“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”。因为人们认为龙王是治水之神,所以当地百姓不论是旱还是涝,总是要用彩轿抬着该庙的龙王出行。直至天降甘霖或雨涝消退,才让龙王归位。

栟茶龙王庙  位于栟茶东郊,今属栟茶镇区境。旧时栟茶北临黄海,常遭潮洪之灾。为借助神灵镇海,清乾隆或嘉庆年间经诏准建庙供奉龙王,全称“敕建宁潮龙王庙”。由朝廷诏准建龙王庙,皋东似仅此一座。

祠山行宫  位于双甸西街,今属双甸镇区境。祠山行宫由江南江宁地区移居双甸的民众集资,建于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。此宫占地10亩,为四合院。大殿设三座高大佛龛,中龛供祠山大帝,左右两龛分供财神和文昌帝君。据称,每年二月初八祠山大帝生日这一天,当地江宁籍人便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。与此同时,同乡人相聚一堂,畅叙乡情、友情,中午、晚上都在祠堂用餐,尽欢而散。因此,行宫又称江宁会馆、江宁祠堂。平时,只要老乡到此,行宫都会施食、留宿。穷苦同乡病故,行宫还施棺,帮助安葬。所有这一切,都为实现“同乡皆祠”之目的。

掘港火星庙  位于掘港镇区东北部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民主居委会境。此庙建于清顺治元年(1644),有山门、中殿、大殿三进。火德星君供于大殿。民间祀火君为火神,以禳火灾,又称火祖、祝融、火德星君。平日该庙香火并不旺,主要有易发生火灾的行业如草行、木行、纸马店、炮竹坊、油坊等老板,于每月初一、十五香期和逢年过节时前来敬香拜祭,偶有人家发生火灾后雇请草台班子演戏还愿。每年腊月为火灾高发期,庙中道士们昼夜诵经打蘸,祈求火神保一方平安,免火除灾。庙内有民间置办一副水龙,以备火患。

马塘火星殿  位于马塘镇西街串场河南岸,今属马塘镇区境。旧为五神庙,供奉勾芒、祝融、后土、蓐收、玄冥五行之神。清道光十一年(1831)改修后,专供火德星君,方名火星庙。光绪十九年(1893),又有邑人出资再修,增建后殿,成三进。后殿供奉文昌帝君,但庙名未改。

    掘港土地庙  土地神,又称福德正神,是道教虚拟神仙之一,亦是民间信仰中与城隍庙有同等地位的神灵。在道教神谱中,土地神级别最低。民间认为,土地神是一方保护神,主管百姓生老病死和社会纠纷,同时掌管天气变化,庄稼丰欠,故而又称其为社神,昵称土地公公,配偶称土地娘娘。皋东地区从集镇到乡村,从内地到沿海,到处都有土地庙,可谓三步一“岗”,五步一“哨”,构成庞大的地标网络。据《掘港地名寻踪》所记,旧时仅掘港镇区就有5座土地庙,连同郊区达20余座之多。根据县地名录记载和各镇所提供的地名资料,今全县记名在册的土地庙仍有44座,而存名民间的则更多。由于数量较多,且其内容大同小异,故不一一记述。

人物原型类。

佑圣观  座落于靖海南部、栟茶北乡太平庄内,今属栟茶镇兴镇村境。据称,此观建于唐贞观年间(627—649),由尉迟宝林督造,是皋东最为古老的庙观之一。大殿内供奉张天师,故又名天师观。张天师,本名张道陵,原名张陵,东汉人,为道教创始人,被尊为天师。

斗姥宫  座落于潮桥街南二里处,今属马塘镇潮南村境。此宫属皋东著名道观之一。斗姥即斗姆,是道教信奉的为数不多的女神之一,北斗众星之母。据道家书籍记载,斗姥乃周御王之妃,名紫光夫人,生九子。初生二子天宝大帝、紫薇大帝,后生七子为贪狼、巨门、禄存、文曲、武曲、廉贞、破军七星君。宫中斗姥大殿供奉先天斗姥元君。殿前两侧黑漆圆柱上刻有一副楹联“斗转中垣赐庶民以敛福,坤为大母含万物而化光”。门梁上悬挂“道法天地”匾额。每年九月初九是斗姥圣诞寿辰,宫内宫外格外热闹。

大殿两侧又有二殿。左殿为吕祖殿,供奉全真派祖师吕洞宾。吕洞宾,名喦,号纯阳子,唐代京川人,精通医学、道术,至今仍有经典著作存世。其于元代被尊为全真派五祖之一,在民间又被传为八仙之一。吕祖像两侧有楹联曰:“救苦拯危妙药挽回恩再造;行仁赐福慈云普荫利群生。”吕祖像前备有许多竹签,多刻有中药秘方,平日前来求签讨仙方者甚众。右殿为南北二斗殿,供奉南斗六司星君和北斗七星君。南斗楹联为:“受性南昌运次天潢之派;监生上道经躔地纪之波。”北斗楹联为:“全钮炜煌咸御五行之柄;玉衡璀璨总权七政之机。”上有横匾,书写“神光普照”四字。

在三殿天井东西两侧有厢房和配房。东厢房供有文昌帝君和三官大帝。文昌帝君的楹联是“忠孝成神共仰星辰钟将相;文章司命原凭德行重科名。”横额上书:“文昌帝君”。三宫大帝的楹联是:“太极肇阴阳全天地人而成圣;三元阐道德如日月星之有明。”东配房供奉葛公真人。葛真人,名葛洪,号抱朴子,江苏句容人,是我国晋代的著名道学家、化学家、医学家、天文学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,知识渊博,著作颇丰。其楹联为:“葛洪化学为世祖;抱朴丹书传道家”;“玉炉烧炼延年药;正道兴修益寿丹。”匾额是“抱朴道风”。

迮武庙 位于凌民北部,今属马塘镇沙庄村境。这是一座古老的庙宇,民间有“先有迮武庙,后有丰利镇”之说。据传当地一迮姓人家满门亡故后,住宅改为庙堂。可能因主供关公,故名迮武庙,又称迮关庙。后又因方言之故,误读为祝关庙。庙中曾有一代住持,法名鉴灯,后去镇江金山寺任方丈。某年鉴灯回迮武庙探望,带来立大老爷塑像相赠,并立为该庙主供之神。立大老爷,本姓李,名育昌,元代或清代人,曾任巡按,其勤勉于政,秉公执法,造福民众,为一代清官,后被奸臣谋害致死。李育昌去世后,皇上御封神号立大老爷,敕建庙,塑金身,受天下万民香火。虽主神变换,但迮武庙之名未改。

掘港都天庙  位于掘港西街上真观东侧,今属三元世纪城境。此庙建于清代。据称庙内曾有一根高达20多米的旗杆,渔船进港时常以此作为航标。都天菩萨乃历史人物张巡神化而成。张巡,河南南阳人,唐开元年间(713—741)进士,“安史之乱”时,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(今河南杞县),抵抗安禄山军。至德二年(757)移守睢阳(今河南商丘),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,在内无粮草,外无援军的情况下,依靠民众守城数月,后城陷殉国,时年49岁。唐肃宗年间(756—762)为表彰其忠烈,追封为都天菩萨,列入佛教之尊。明代皇帝又敕封为齐英王。至清朝改封其为都天大帝,从而归入道家。由于统治者的推崇,更因为其事迹卓著,各地百姓建庙祭之。庙中有楹联曰:“都掌亿万民贫富一般照顾;天生千百物善恶两样看成”。

马塘都天庙  位于马塘北街西侧,今属马塘镇区境。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),由马塘士绅发起,始建此庙。庙门面东,又名睢阳侯祠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大殿被焚,僧福元募捐集资重修。

岔河都天庙  位于岔河镇东街,今属岔河镇区境。该庙本名东岳庙。据称,曾有明朝侯爵黄国鼎于岔河东街建豪宅,其后人顾忌反逆之嫌,于清康熙六年(1686)改宅为庙。后经多次扩建重修,颇具规模。此庙本主供东岳大帝,后有人将都天大帝与东岳大帝互换位置,成为主供,故此庙又名都天庙。自此正殿添楹联:“城愈攻守则愈强能令奸贼寒心当年神威懾安史;山可移志不可夺直使三军鼓气至今庙享配南雷。”

从都天殿东去,过圆门朝南有一偏殿,内供监管十殿阎罗君的司法神——十司,人称六二老爷。六二老爷由木身雕塑,头戴一顶锅式官帽,上嵌红缨花翎,身穿黄绸马褂,脚蹬白底黑帮朝靴,一副清朝官员打扮。与众不同的是,眼球和站台都安有机关,只要有人触碰,六二老爷便全身颤动,一双大眼睛滴溜溜转动,十分吓人。岔河镇有一则关于六二老爷的传说。说是六二老爷耐不住寂寞,每到夜晚便外出溜达。某年一个冬夜,镇上俞氏汤圆店尚未打烊,街上走来一位头戴官帽,身穿官服,脚蹬朝靴的人。俞老板甚觉面熟,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。此人踱入店中坐定,要了一碗汤圆细嚼慢品起来,吃完后也不开口便付钞径自离去。当夜无事,第二天俞老板一看所付之钞竟是一撮锞儿灰。这时他猛然想起,此人实像都天庙的六二老爷。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,街头巷尾议论纷纷。人们这才相信六二老爷确有夜游之癖好,从此妇女、儿童夜晚不敢外出。后有胆大者至庙中用大铁钉将六二老爷双脚牢牢钉死在站台上,此后六二老爷再也没有出门扰民。

丰利都天庙  位于丰利北郊土山上,今属丰利镇区境。这是一座掘郑公滩时所成之土山,后上建三庙。由东而西分别是东岳庙、都天庙、祖师庙。都天庙于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)移建于此,仅10多间房屋。其中大殿3间,内供都天王爷。殿中楹联曰:“嚼齿穿龈诛安史百战风云变色;罗雀掘鼠障江淮孤忠天地知心。”高度概括了张巡御敌遇难过程及卓著功绩。

传说某年庙会时,出巡中的都天塑像突然从轿中摔出,以面叩地。众人大惊失色,几位身强力壮的轿夫赶紧上前抱扶。但任凭使尽力气,都天纹风不动。正在大家焦急无助时,一位身着青衣小帽,手执檀香折扇的青年翩翩而至,拨开人群站定像前。这位青年不慌不忙用扇指着像说:“平身,请起!”可神像依然不动,青年微微一笑,又说:“朕赐你为金容大帝。”话音刚落,轿夫们便毫不费力地扶起神像,抱入轿中落座。巡游队伍恢复秩序,继续前行,青年悠然地站在路边观看热闹。事后人们方才知道,原来乾隆南巡,微服私访路经此地,正好遇上都天乘轿出行。都天见圣上驾临,跪地接驾。为讨一名份,于是长跪不起。乾隆帝何等聪明,立刻明白都天之意,即敕封。都天见心愿已达,随即起身。此后,都天庙中的都天王爷像改塑金脸,并尊为金容大帝。

曹埠都天庙  位于曹埠东部,今属曹埠镇跨岸村境。此庙建于清光绪年间(1875—1908),主体建筑有供奉都天的大殿和供奉张巡麾下众将的武神殿。其庙会定于每年四月初一。该庙僧侣还有五月端午给信众送符祈福和给小孩送肚兜的习俗。

长沙都天庙  位于长沙街中心以北,今属长沙镇港城村境。此庙很小,仅3间房屋,建于何时不详。该庙所供都天大帝不仅担当妈祖的角色,而且还担当东海龙王的责任。此地临海,百姓多为渔民。人称下海人脚踩鬼门关,每次下海都生死难料。为此,当地渔民逢年过节和每次汛期出海前,都到庙中敬香礼拜,祈求都天大帝保佑平安,满载而归。而当地农民则在农时季节前来烧香祷告,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1933年当地大旱,数千民众在庙前手擎焚香,跪地叩首,山呼都天老爷,祈求其圣驾东海,请龙王行云播雨。似是上苍灵验,第二天午后即倾盆大雨。从此人们更信都天老爷。

三义阁  位于掘港西街以南、竖街以西的七秀巷内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三元居委会境。三义阁建于明代,也有说建于清代。庙宇为一进三堂,坐东朝西,意为不忘巴蜀,永保汉室。前厅中为过道,两侧供有神像。正殿内供奉刘、关、张,左右分立文臣武将。后殿供财神,立《出师表》碑。正殿有联曰:“志在春秋功在汉;心同日月义同天。”

该庙僧侣多能诗善赋,掘港文人常集庙中吟咏唱酬。庙中遍植蜀葵,夏日盛开,红白万千,烂漫至极。清道光年间(1821—1850)的一个夏日,掘港诗人孙希采与一帮文友来到三义阁,见蜀葵怒放,触景生情,即兴吟诗,后题为《咏三义阁红白蜀葵花》。诗曰:“大汉当年蜀一方,葵名蜀冠岂凡芳。输诚应有思君意,瞻仰非无向日肠。汉水濯清成白洁,桃花分艳点红装。莫将弱质平常看,柔直能赢委曲刚”。此诗一出,满座皆惊。因为诗文显露明确的反清思想,一旦泄露出去,在座众人必遭杀身之祸。于是大家统一口径,隐匿此诗不传。但后诗文还是在民间暗中流传,人们敬仰孙希采爱憎分明,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。因此,每年蜀葵盛开季节,观葵者云集庙中。在赏葵之际,人们默诵《咏蜀葵》诗,以纪念这位乐善好施,不自居名,忧国忧民的诗人。

武庙  位于苴镇街东,今属苴镇街道办事处境。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,一进四堂,占地20余亩。三间正殿为第二进,中央设高大神龛,内供关帝金身坐像。关帝一手捋红髯,一手执《春秋》,双目炯炯有神,全神贯注阅看。关帝两侧东立关平,西立周仓;关帝背后面北为雷公神。正殿东厅供廖化,并立大鼓;西厅供赤兔马及马夫,并悬铁钟。第三进为中殿,内供东岳大帝。第四进为后殿,供奉都天大帝。由于主供之关公人称武圣,故名武庙。

武圣庙  位于丁店西北部,今属大豫镇伯安村境。此庙于1940年由几位地方绅士捐资筹款建成,占地仅250平方米左右。庙成,众议主供神仙,认为关老爷文武双全,非他莫属。于是关公即列主坐,此庙遂名武圣庙。

掘港关帝庙  又名武庙,位于掘港东街北侧,今城中街道办事处民主居委会境。此庙建于明代后期,共三进,有大小房屋近20间。前有山门,上有戏楼;中为岳武穆殿;后为正殿,奉祀关帝、关平、周仓等。该庙原属道家管理,后因香火不盛,道士出走,改由国清寺和尚兼管。关羽、岳飞的故事在民间盛传,妇孺皆知。二人先后被道教祀奉为神,并称二武圣。关帝又与孔子齐肩,并称文武二圣。在民间还尊关帝为武财神,供奉极为广泛。该庙主供关公,故名。正殿中有楹联两副,盛赞关公。其一曰:“博厚所以载高明所以覆悠久所以成可以与天地参矣;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岂不诚大丈夫哉”。联二曰:“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,孔夫子关夫子两个夫子。”。

丰利关岳庙  位于丰利北大街尽头,今属丰利镇区境。此庙建于清光绪年间(1875—1908),民间习惯称之为关帝庙。丰利民间,至今还流传着两则与关岳庙有关的故事。一则是关帝显灵。说是当年丰利沿海海盗猖獗,经常登岸抢劫抓人,无恶不作。一天夜间,一伙匪徒企图入镇抢掠。当这伙匪徒窜至街北陈家大桥时,忽见关帝手执偃月刀立于桥上,众匪吓得魂不附体,慌不择路,落荒而逃,多人落水而亡。从此,海匪再也不敢进入镇区。据说此后连龙卷风也远离丰利镇,大潮大汛亦安然无恙。于是丰利镇人说,其它地方敬关公是为了发财,而丰利敬关公为的是保平安。

另一则是告风斗内藏赃物。据传,民国时期一丐帮来到丰利镇。按当时江湖规矩,他们与地保取得联系,名曰“打招呼”。按理地保应酒席相待,给足路费礼送出境,以保一方平安。然而该地保不以为意,仅应付几句便不再理睬。如此怠慢无礼,激怒了丐帮。当夜,乞丐们即潜入一家绸布庄,将高档绸布料洗劫一空。他们将布料打包,由帮中神偷藏入关岳庙前旗杆顶告风斗中,尔后转入镇郊,静观其变。第二天一早,绸布庄老板即向地保报案。地保多方侦探,毫无结果。这时地保忽然想起丐帮,推定此案可能是丐帮所作,于是派人四处打听下落。当得知丐帮就在镇郊时,地保立即亲自前去,将众乞丐请至镇区酒店,设宴款待,奉若上宾。席间,地保告知实情,坦言无法破案,诚请丐帮相助,并许诺案破后定有重谢。帮主暗自道,既知今日,何必当初。于是心照不宣地说,我等身在江湖,最重义气,今保正大人如此以诚相待,我等当尽全力。双方酒足饭饱,尽欢而散,约定次日辰时至关岳庙后的东盐包场交物。当日深夜,神偷奉帮主之命再攀旗杆,取下包裹。第二天辰时,丐帮如约交布,地保践诺重谢。大家挥手告别。自此后,地保对来丰利的三教九流再也不敢怠慢,一律盛情招待,以求相安无事。

岔河关帝庙  位于岔河正街东首,今属岔河镇区境。此庙建于明崇祯八年(1635),原称关岳庙,后改名关帝庙,又名武庙。此庙正殿有四副楹联盛赞关帝。联一:“世人以我为傲诚哉视吴魏二君渺如竖子;当今称吾曰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。”联二:“读左氏春秋列国本来一统;考紫阳纲目汉室原不三分。”联三:“英雄几见称夫子;豪杰如斯乃圣人。”联四:“义结桃园笑天下同胞不睦;忠扶汉室愧人间食禄贪生。”该庙华佗殿亦有一联,联曰:“痛痒本相关顾为英雄疗骨;头颅虽未劈已令奸贼寒心。”

双甸关帝庙  位于双甸主街中段,今属双甸镇区境。据《如皋县志》记载,该庙建于康熙二十一年(1681)。这是一座规模较大,规格较高的关帝庙,占地七八亩,房屋百余间,一进五堂,内有5个天井。极具特色的是从前到后,从左到右都有走廊过道连接,走遍庙内各处都不会遭日晒雨淋。庙中大殿关帝坐像两侧的楹联写道:“兄玄德弟翼德威德镇孟德;师卧龙友子龙扶龙助真龙。”

邓家关帝庙  位于古坝北部,今岔河镇玉林村境。此庙坐落在邓家庄中。据传,该庄在清顺治年间(1644—1661)出一位武将邓五洲。其青年从军,作战勇敢,战功赫赫,深得顺治帝赏识,封为河北太守,并招为驸马。邓五洲年老后衣锦还乡,建一进九堂府门,广置田产,颐养天年。每年农历六月半、十月半为邓氏收租之日。届时,佃户们船运、车推、肩挑着租粮至邓府。某年,老眼昏花的账房先生手忙脚乱,账目差错百出,以致佃户有未交租,交多交少皆成一笔糊涂账。邓五洲十分恼火,但无从查起。经几天苦思冥想,终于想出一条杜绝此类事件的妙计,即在庄头建起一座关帝庙。庙成,邓五洲对佃户们放言道,你们交租多少我不计较,但需对着关老爷实话实说。在迷信盛行的时代,此计果然有效,人可骗人,却不敢骗神,交租时谁也不敢短斤少两。

传说自邓家使出此计后,佃户们着实老实了一阵子,生怕少交租粮受关帝处罚。但此后人们发现除如数交租外,还多了一份敬奉关帝的香火钱。由此心生不满,有人开始偷偷地少交租粮。其中有一佃户试着少交一次,并未见关帝惩处,于是胆子越来越大,租粮越交越少。他将克扣的租粮变卖成钱,经几年积攒,竟然买了几亩私田,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。邓五洲家大业大,对一些佃户少交租粮竟毫无察觉。再说那佃户田虽买了,但心中并不踏实。一日,他一人偷偷来到邓家关帝庙,头顶田契跪对关帝像说,关老爷啊,我租种邓家土地有年,吃辛受苦,就落下头顶上这点好处,请你原谅。关老爷本想惩罚这位佃农,但听了这番告白,勾起心中对邓五洲的不满。关帝想,你邓五洲将我当作账房先生使唤,却从未给过一丁点香火,真是为富不仁。关帝越想越觉得邓五洲在算计利用自己,不禁怒火中烧,决定惩治之。一日夜,关帝托梦所有佃农道,从此我不再管邓家之事,你们交租多少好丑悉听尊便。有了关帝圣谕,佃户们如释负重,租粮不仅越交越少,而且质量越来越差。

对此,邓五洲不知就里,心中很是着急,但无计可施。眼巴巴地看着租粮一季少似一季,质量一年差似一年。虽是如此,关帝仍未解恨。一天,关帝变成一乞丐来到邓府乞讨,不要饭菜,偏要银两,而且给多少都不满足。邓五洲见状大怒,飞起一脚踢翻乞丐。乞丐倒地而亡。邓五洲毫不在意,命下人将尸体拖去掩埋。然而尸体如同落地生根,几个壮汉使尽力气,就是纹丝不动。邓五洲打死人的消息不胫而走,很快传遍十里八乡,人们涌向邓府看热闹。邓府被围得水泄不通,周边几十亩禾苗被踩踏殆尽。这时,邓五洲方知惹下大祸,惊得六神无主,只得听天由命。此后,邓五洲为这起命案花得倾家荡产,成为穷光蛋。邓府没落,但庙还在,人们仍称邓家关帝庙。乡民有感于关帝恩德,敬奉愈丰,关帝庙香火更旺。

饮泉上、下关帝庙  位于饮泉中南部,今分属曹埠镇上漫居委会和下漫村境。此地同一子午线上有三座关帝庙。一在范公堤内;另两座在范公堤外,一名上关帝庙,一名下关帝庙。上关帝庙在北,靠近范公堤。传说清乾隆帝一次南巡,微服私访至该地段范公堤上。行进中,忽听到身后阵阵马蹄声,似有千军万马跟随。乾隆回首,却不见一兵一骑,只有岸上树林和茅草在阵风中沙沙作响。乾隆转身继续前行,没走几步,马蹄声复现。乾隆不再回望,心中已明白七八分,便开口问道:“身后何人保驾?”旷野里传来一声宏亮回答:“二弟云长!”这时乾隆大悟,方知自己原是刘备转世。回到紫禁城后,立即下旨令如皋知县于范公堤内外兴建三座关帝庙,以表桃园三结义之情。如皋知县遵旨,在乾隆帝所经范公堤外侧建起一座新庙,这便是上关帝庙,简称上关庙。

下关庙离范公堤稍远,其形成又有另一番传说。据说庙址之地原为海丫子旁的一片高涂,下海渔民常在此停脚歇力。不知由谁提议,在高涂上建起一座不足两平方米的小庙,庙内供高仅尺余的木雕关公像。庙不在大,有神则灵,下海人经此都会敬上一炷香,祈求平安。某年,一次怪潮将小庙冲毁,但渔民们依然在此小憩。一天,渔民陈某脚下踩住硬物,扒起一看,竟是小庙中的关公。陈某与同行人好生奇怪:小庙既毁,为何易随水而漂的木雕像却在原地呢?后来大家想明白,这是关公显灵,暗示必须恢复此庙。于是大家集资,在原址上再修关帝庙,而且比原庙稍大,达五六平方米。自此,人们进庙烧香,不仅多了一份虔诚,更是多了一份敬畏。时至清光绪年间,这里已经成陆,人居渐密,但对代代相传的关公显灵之说深信不疑。于是由如皋县衙与当地民众共同出资,扩建关帝庙,名下关帝庙,简称下关庙。

南坎关帝庙  位于南坎中部,今属大豫居委会境。此庙建于清乾隆四年(1739),因地处南坎街一侧,故当地人俗称南坎庙。这是一座占地仅200平方米的小庙,但小巧玲珑。庙中设有正殿和前后殿。正殿供奉关帝,正梁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,山墙上方嵌有精美石刻,四周墙壁上绘有关公故事的重彩壁画,整个装饰考究华丽。庙宇建成后,商店集聚,成为这一带的商贸中心。

斜关庙  位于石甸西北部与如皋县交界处,今属双甸镇曙光村5组境。此庙建于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,原名碧霞宫。民国初年碧霞宫分家,一部分拆迁丁堰建三元宫,所遗部分名护国寺。一般庙宇坐北朝南,取正子午方向。据说该庙若按此建筑,则留不住僧侣,于是改偏西南,因而人称斜庙。又因主供关帝,故又名斜关帝庙,简称斜关庙,护国寺之名反而鲜为人知。

天后宫  位于掘港东北郊的天宫桥外、范公堤内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范堤居委会境。此宫建于清雍正年间,规模较大,拥有山门、大殿、后宫、三义殿、财神殿等。大殿内供奉天后,殿门上挂“功昭清晏”匾额。该宫由道家管理。天后,又称天妃,南方称妈祖,是沿海一带信奉的海神。民间认为,天后不仅保佑航海渡江人的平安,而且有消灾解厄、赐福送子的神力。

天后确有其人,姓林名默,宋建隆元年(960)生于福建莆田,是闽都巡检林愿第六女,人称默娘。林默娘自幼聪明,水性极好,有龙女之称;会歧黄之术,能为人治病;为人善良,好行仗义,逢难必救,所救海上遇难渔民客商无数。传说其28岁离家成仙,后屡屡在海上显灵,为出海人保驾护航,救难民于汹涌波涛之中。为此宋徽宗特赐封号“顺济”,立庙奉祀。此后历代王朝不断加封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)封为“天妃”,清康熙帝又加封为“天后”。沿海各地多立庙供奉之。

药师庵  位于汤园东南部临近新店交界处,今属新店镇祝套村境。相传明代圣医李时珍去世后,其后人和弟子继承衣钵,至各地游医访药,其中一人来到祝家套。一天,此人被当地一种奇特野草所吸引,便小住下来。此草揉则出浆,尝则味苦。为掌握特性,其准备进行医疗实验。正在寻找医治对象时,某日几个孩童在他寄居的人家屋前玩耍,忽有一小孩哭闹起来。他赶忙上前询问。另一孩童指着树上的小毛虫说,被杨辣子辣了。他向树上望去,果见许多树叶上爬着通体毛绒的绿色小虫。再看看哭闹小孩红肿的手臂,弄清了原因。他略一思索,就近拔起几根那种野草,双手搓揉出浆,敷于红肿处。不一会儿,那小孩手臂痛退肿消,破涕为笑。这位药师认识了这种野草的功效,此后又治愈几例虫蛰蛇咬之疾。有人问他,此草何名,答曰:“百脚草”。又问何以能治虫蛰蛇咬之疾,又答:“以毒攻毒”。这位药师小试牛刀,便声名鹊起,即长住下来。其为人治病从不收费,只求一饱。天长日久,当地民众与之结下深厚的情谊,并知其乃李时珍弟子。这位医生去世后,人们为纪念他,纷纷捐钱捐物,建成一庙,内供其像,名药师庵。中国古代尊神农氏为药王,历代被尊为药王的还有扁鹊、孙思邈等;我国唐代已设药师,佛教界亦设药王菩萨。此庵所供药师或许是众所公认的那位药师,或许是历代药王,亦或是佛教中的药王菩萨。

华严庵  位于丰西中部、原丰西乡政府驻地,今丰利镇华严村即以此庵冠名。华严庵本属佛教华严宗,但本地人最信奉庵中诸多菩萨中的华佗,人们到庵中敬香,总说是拜华佗菩萨。久而久之,民众也有称此庵为华佗庵。华佗,又名勇,字元化,安徽亳州人,汉末医学家,为国人所熟知。由于当地民众甚信庵中华佗神,故而使该庵笼罩着浓重的道教色彩。

禇太尉庙  位于北坎东南部,今属长沙镇北坎村境。据说20世纪30年代,九总有一潘姓渔民下海捕捞,张到一根长约二尺、满身海蛎的木段,便毫不经意地扔回海水中。然而木段不离左右,被连捞几次。潘某便说,你若是菩萨,就保佑我多捞鱼,到时我会带你去北坎。潘某说过之后继续撒网捕捞,果然捞到满箩的鱼虾。潘某履行诺言,挑着鱼虾,带着木段回到岸上。途经北坎东街头时,见人们正在塑龙求雨,便告知自己捞到菩萨。众人围绕过来,剥去海蛎,果然是一尊木雕神像。大家遂将其供于香台之上,纳头便拜。说来也巧,当天傍晚就天降大雨。为此民众无不信服,前来敬香祈祷者川流不息。更有信徒解囊献金,在北坎东街潮墩前建一间小庙,将菩萨重塑金身,供奉其中。因不知菩萨真名,就暂称为北坎小庙。

为弄清菩萨身份,大家公推陈某等数人去江南打探。陈某等循着线索寻访到常熟祁山的禇太尉庙。据庙方介绍,禇太尉本姓禇,原为船上的船工伙夫,因爱惜粮食而成仙,在明、清朝代被敕封为“伟国公”,又称禇太尉。后许多栈船都供其木身塑像。由此得知,潘某所获木像应为某栈船供像,落水后随潮漂流至此。弄清来龙去脉后,北坎人又集资重塑禇太尉像,供奉于新建的五间后殿中,此庙即名禇太尉庙。

财神殿  位于岔河西街,今属岔河镇区境。此庙建于清乾隆五年(1740)。因主供财神而名。财神原型名赵公明,秦代终南山(今属陕西)人,精修至道。后被人们奉为财神。每年正月初五财神日,家家户户都烧高香,放鞭炮,敬财神。这一天,庙中派人扮成财神,到各家各户门前跳财神,也有叫跳将官,祝福新年大吉大利。无论农工士商见财神来到,都焚香放鞭喜迎。跳过财神之后,每家每户都有馈赠,少则几个馒头、铜板,多则送上银元。一天下来,这些跳财神者个个满载而归,真的成为“财神”。

财神庙  位于景安西北部,今属河口镇烈士陵村境。此庙始建年代不详,于清嘉庆三年(1798)改名为福成殿。至20世纪上叶,庙中曾有先后两任住持,一名仰山,一名先哉。这二僧既是师徒,又是叔侄关系。先哉俗姓陈,原为当地农民。传言出家前的一天,陈某正在河边车水,忽有一只被猎人击中的飞鸟落入水车中。陈某出于好奇,将鸟藏匿起来,不料由此引发一场官司。这场官司使陈某家破人亡,乃父被逼上吊身亡,兄弟们四散逃难。排行老四的陈某只得投靠叔父仰山,削发为僧。经这场变故的先哉成熟了许多,入庙后诚心向佛,苦修经法,勤练吹拉弹唱,脱颖而出。加之心地善良,聪慧机敏,得到众僧的好评和拥戴。多年后,先哉顺理成章地接班当上住持。过后不久,又接纳了一位少林寺落难和尚。和尚法名长松,身材魁梧,声音洪亮,精通经忏和文武场。从此财神庙不仅香火、佛事更旺,而且广招弟子。最多时该庙僧、生多达60余人,成为一方名刹。

猛将军殿  位于掘港西街西首,今属城中街道办事处友好居委会境。此殿于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19)与小郎庙同期建造,后并入三元宫。猛将军,即南宋抗金名将刘锜。刘锜作战勇猛,令金兵闻风丧胆,系岳飞式人物。后任地方行政官员,又为民解难,驱蝗抗灾,造福一方。可见刘锜是一位武可卫国,文可安民的国之栋梁。逝世后,南宋理宗帝(1225—1264)封其为杨武侯、天曹猛将军。因刘锜驱蝗消灾有功,故各地民众建猛将军庙,以期防蝗祛灾。

洋岸庙  位于童店南部,今属掘港街道办事处洋岸村境。清同治四年(1865)七月,暴雨成灾,海堤决口,当地一片汪洋,农田失收,民不聊生。清政府派陈粮官前来,修堤御潮,发粮赈灾。由于劳累过度,陈粮官逝于返任途中。里人毛锦文出面筹建一座小庙,塑陈粮官像供奉其中,以纪念这位勤政爱民的好官。后毛锦文削发为僧,主持庙务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由当地民众出资将小庙扩建成四合院式的“方仪庙”,内供城隍、陈粮官及其他神灵。

二贤祠  位于掘港西街西段南侧,今掘港实验小学以东。此祠内供奉“创议筑堤,御潮捍患”的范仲淹和张纶,故名。清康熙三十年(1691),范公堤大面积溃决,扬州太守施世纶主事修堤。修成之后,掘港民众于二贤祠内立施公功德碑。日久天长后,人们误将张纶指为施世纶,反而淹没了范公堤始筑元勋。时至同治年间,掘港场大使王汝金指正此误。为不使后人再误,又不致泯灭施世纶功德,王汝金遂邀乡人合议,在二贤祠内添塑施世纶像。从此,二贤祠内供奉着3位筑堤治海的先贤。但祠名未改,仍名二贤祠。事实上施世纶足可与前二贤比肩。其乃清福建水师提督大将军施琅之子,世称廉吏,民呼为“施青天”,与宋包青天齐名。旧时家喻户晓的《施公案》一书,即以施公为原型写成。所以,王汝金动议在二贤祠内添塑施公像实乃高明之举。

人神供奉类。

掘港城隍庙  位于掘港南部的校场桥北堍,今属掘港街道办事处灯塔居委会境。此庙建于明代末年,共四进,即山门、大殿、仪门、后宫,有大小房屋99间,规模较大。大殿供奉城隍、城隍娘娘;配殿供有雷神、痘神、黑白无常;另有眼光殿、太极殿、太尉殿、张公祠、十二司殿等。清末状元张謇曾为太极殿题写“威灵显赫”匾额。大殿内有二楹联,其一:“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门无令子;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旷代少完人”。其二:“为善必昌不昌祖上余恶未尽恶尽必昌;为恶必灭不灭祖上余德未尽德尽必灭”。在配殿判官像前亦有一联:“你的打算非凡进几回退几回谁知满盘都是错;我却模糊不得有一件记一件后来结账总无差”。

马塘城隍庙  位于马塘西街中心地带,今属马塘镇区境。此庙建于清道光年间(1821—1850),占地20余亩,共四进,有大小房屋80余间,大致按县级衙门规格建筑。

至今,马塘流传着一则关于城隍与娘娘婚配的故事。说是通州东灶有一位妙龄小姐,貌若天仙,尚未婚配。一天,小姐在闺房中绣花,忽有一只蜜蜂飞进,降落在锦绣上。小姐挥手赶走,其又飞回,再赶再回,如此往复。是日夜,小姐朦胧中又觉蜜蜂环绕在身边,霎间变为一位容貌清秀、风度翩翩的儒雅书生。书生凝视片刻,便倾吐爱慕之情,直截了当地向小姐求婚。小姐顿时心跳怦怦,不觉惊醒。小姐仔细品味这一切,觉得似梦非梦,辗转反复,再也没有入睡。第二天大早,小姐将梦中之事告知父亲。父亲问:“你是如何回答的呢?”小姐含羞低头不语。父亲接着对小姐说:“如书生再来,你一定应之。”当日夜,书生又至,继续求婚。小姐豪爽而坚定地答应道:“愿!”话音刚落,小姐便安详地离开人世。原来,这书生就是城隍爷,小姐升天之后即与城隍完婚,成为城隍娘娘。

丰利城隍庙  位于镇区北街,今属丰利镇区境。此庙建于清道光元年(1821),传说每至深夜,庙内立报司中就会传出铁镣拖地和刑讯打板子之声,令人毛骨悚然。加之庙中塑像奇异古怪,因此除非去敬香,一般人很少光顾庙中。但算命先生却经常出没庙中,与道士勾结串通。算命先生走街串巷,走村串户,发现哪家孩子生病,便为其算命,举荐至庙中寄名、赎身。于是家长便带着孩子来到城隍庙举行寄名、赎身仪式。有的还在算命先生引荐下请道士“泼丹”治丹毒,“涂墨”治腮腺炎等。 为此,庙中香火倒也连续不断,来者少不了破费捐资。而算命先生则不定期到庙中结账分钱。

又传,该庙陆二老爷与城隍爷同供大殿,坐于城隍爷一侧。城隍对此十分不满,责问陆二老爷道,你乃差役,为何与我平起平坐,坐着接受礼拜呢?又愤怒地说,如此主仆不分,成何体统!陆二老爷受责后托梦给庙中执事,要求改为立像。执事十分崇敬陆二老爷,不忍如此,遂与工匠商议。议后决定在陆二老爷前的拜垫和坐像下安装机关。此后,只要有人在拜垫上下跪叩首,垫下引线便牵动坐像下的机关,陆二老爷即起立。人走绳松,神像复坐。陆二老爷像坐立自如的消息很快传遍城乡,人人都说是活菩萨,前来敬香礼拜者倍增。其时若有人做了坏事而不认账时,街坊乡邻就会对他说,你敢跪在陆二老爷像前发誓吗?据说此招甚灵,做坏事者一到陆二老爷前就供认不讳。陆二老爷威望陡升后,引起城隍爷更为强烈的不满,将其贬往南厢房面东站立候命。从此,丰利城隍庙的陆二老爷便为立像,而其它城隍庙的陆二老爷仍是坐立自如的坐像。

祖师庙  位于马塘十字街口以东的仁和桥北堍,今属马塘镇区境。此庙由马塘盐商集资捐建。此庙除供奉真武大帝外,还供有三尊盐祖师,即夙沙、胶鬲、管仲。旧时,我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尊奉的神灵,即祖师爷。盐业所尊的夙沙是炎帝时的部落名称,臣服炎帝后专司煮海为盐之责,为我国人工盐业的创始者;胶鬲原为商纣朝大夫,后遭纣王之乱,隐遁经商,贩鱼卖盐,是我国最早见于史籍的盐商;管仲,春秋时期的政治家,创建了食盐民产、官收、官运、官销的官盐制度。为此,三者均为盐业之祖师,受业内尊崇和供奉。该庙因供奉盐业三祖师,故名。

文昌宫  位于岔河市河南,今属岔河镇区境。此庙建于清嘉庆末年。全庙分东西两部分,西半部为金刚寺,又名李家祠堂。文昌宫在东半部,内供文昌菩萨。大殿前塑有一代圣人孔子像。每至二月初三,文昌梓潼帝圣诞,远近文人墨客,才子学童都云集宫中,诵经膜拜。据说,凡诵《救劫章》一遍,即可消罪一劫,若诵读数遍,更可功成名就,仕途无量。

真武庙  位于岔河闹市区,今属岔河镇区境。据称此庙建于明宣德年间(1426-1430),主供真武大帝,同时立张三丰像。张三丰,明代道士,名全一,亦名君宝,号元元子,辽东懿州人。因其不修边幅,又名张邋遢。史称,他龟形鹤背,大耳圆目,须髯如戟,寒暑均只有一衲一蓑,曾在武当山幽栖。明太祖、成祖屡遣人求之,不遇。后英宗封其为“通微显化真人”。至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)有人在庙前加建殿房,供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故此庙又名三官殿。但数百年间代代相传,人们仍习惯地称为真武庙。

东岳庙  位于靖海南部,栟茶北二里处,今属栟茶镇兴镇村境。此庙始建于北宋朝,明弘治十八年(1505)重修,为一进三堂。大殿供奉东岳大帝,两侧厢房、配殿分别供奉财神和十殿阎罗,并配有地狱刑房等。整个庙宇四周杨柳飘拂,大殿前银杏参天。传说夜间庙中萤火闪烁,磨盘声、舂捣声伴着呵斥声、求饶声、嘶叫嚎哭声,时有外传,十分阴森恐怖。但白日里拜东岳大帝,敬赵公元帅,求十殿阎罗香客仍然拥跃,所以香火不断。

头总庙  位于饮泉南部,今属曹埠镇下漫村境。这是一座仅有一间瓦房的小庙,但供奉的神灵不少。其中,主供土地公公,土地娘娘,还供有财神、雷神、黑白无常等。此外,还供奉着两尊特殊神灵,其一为马夫老爷,一手牵马,一手执刀,相貌凶恶。据说这是一尊驱神降魔之神。其二为抹角(译音)老爷,据说是治虫保丰收之神。此二神或许并未入道教辞典,属民众所需而祭奉。此庙至每年春暖花开时便由专人筹集经费举办庙会,延请戏班唱戏。此后一段时间内,由殷富人家相继到庙中烧香。据说约定俗成地每家烧香一昼夜,并派专人在庙中守夜续香,直至下一人家接香方可离开。

龙王庙  位于洋口中部范公堤内侧,今属洋口镇池塘头村境。此庙原址在小洋口西北4里许的洋灶潮头边。由于潮水不断冲刷,致使庙宇濒临倒塌,故于嘉庆二十五年(1820)迁至十总范公堤南侧。该庙一进三堂,5间大殿位于寺庙的最后,内供龙王、玉皇、关帝。其时沿海居民多从事渔业生产,不仅有海滩小取者,也有驾舟出海捕捞者。为保平安和祈求满载而归,人们逢年过节和汛期,都到庙中敬奉玉皇、龙王。又因渔民常年在海滩、海上作业,常遇不测事件,免不了互相帮助,都十分重义气,故非常敬重关帝,进庙叩拜关老爷必不可少。所以该庙香火历来旺盛。

版权所有:政协如东县委员会办公室
苏ICP备11056875号
联系电话:0513-84512408
传真电话:0513-84512755
技术支持:南通今政软件科技有限公司